没看过这篇,你也敢下手重疾险
有句话说的好: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用在买保险上也很适用:知道了很多保险的道理,也依然买不对保险。
买保险为什么那么难?因为市面上的保险险琳琅满目,大家挑花了眼,很多人研究了辣么久, 倒最后却连一份基础的意外险都没有入手。
做了几年的客户咨询下来,我们发现很多客户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知乎、抖音、头条等 平台浏览了很多很多文章, 结果到了跟我们沟通的时候,连重疾险和医疗险还傻傻分不清。
所以,我们深感保险基础知识的正确传播,还是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们想聊聊重疾险,其实重疾险的条款细节内容非常多,我们挑选了一些常见问题集中回答分享给大家。以后有新产品出现了,就可以自己进行挑选,而不是每次都跟着网红大V的脚步,人云亦云。
01 重疾保120种真的比100种好吗?
过去重疾险理赔比较严苛,许多消费者质疑重疾险“保死不保生”,因此理赔产生了很多纠纷。
2007年8月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发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明确定义了重疾险必须保障的25种重大疾病,其中包括发生率和理赔率最高的6种疾病。
25种必保重疾占据了高发重疾的95%,其中前6种重疾占据了80%。
所以,大家说保障120种重疾真的比100种重疾好吗?
并不是重疾数量越多越好,而是看它有没有保到高发病种。
又或者是一些发生率极低、或者基本被消灭的疾病, 比如“脊髓灰质炎”,早在2000年,国家就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再比如“埃博拉病毒”,主要高发地区是非洲,在中国其实非常罕见。如果有人拿病种说事,以此为噱头做宣传,真的是啪啪打脸啊。
02 重疾险是不是确诊就理赔?
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讲,重疾险是「确诊即赔」的保险。以《规范》中列出的25种重疾为例,赔付条件分为 「疾病确诊」、「达到疾病约定的程度或状态」、「实施了预定的手术」。所以重疾险不是简单的「确诊即赔」。
03 重疾险的理赔有年龄限制吗?
《规范》中的几款病种要需要特别注意,保险公司在理赔时可能是有年龄的限制的。
同时在「疾病约定的程度或状态」中,还有一些疾病,对于这个状态要求临床上满足某些条件。说人话:如果没熬到那个份上,那么你买的重疾险真的可能理赔不到。
04 重疾险疾病身故责任: 1+1=2?
我们举个例子,小明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加班熬夜是常态,有一天在工作岗位上突发了急性心肌梗塞, 然后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去抢救,直接over过去了,那么小明买的重疾险能理赔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下一部分。
目前市场上重疾五花八门,不同的保障责任,有多种分类方式。
我们拿到一款重疾险,首先要判断它是一款仅保重疾的产品(或称「消费型重疾险」), 还是可以既保身故又保重疾的产品(或称「储蓄型重疾险」)。
回到不幸的小明, 心梗后的小明还来得及送去医院抢救就去世了, 如果小明买的是仅保重疾的产品,那么真的一分钱也赔不到, 因为的确不符合条款的理赔条件:要求提供心电图、心肌酶报告等。
如果小明买的是既保身故又保重疾的产品,是可以得到理赔的。
既保身故又保重疾,按我们正常的逻辑,1+1=2,但是我们要特别跟大家提示:实际中并非如此,储蓄型重疾险采用的是 「共用保额」模式,也就是如果重疾理赔过了,那么身故责任就消失了。
比如小明买了50万的储蓄重疾险,第一次不幸确诊了癌症拿到了50万理赔款, 那么如果后面小明治疗不理想撒手人寰了, 无法第二次再拿到50万的理赔了。所以,并不是1+1=2哦。
05 重疾险分组/不分组 ,哪个更好?
现实中如果第一次理赔了重疾,就无法再购买任何的商业保险了,所以多次赔付的重疾险比单次赔付的重疾险突显出了意义。
毕竟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像癌症这样的重疾会逐渐变成慢性病, 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年纪老了之后会突发一些凶险无比的重疾,比如心梗、脑梗。现在的重疾险基本都能保到100种左右的病种,又能多次理赔,就算年纪大了,也有保障兜底,不会给子女增添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给委托人设计方案的时候,只要在预算范围内,会首先推荐多次赔付的重疾险。
那么多次赔付的重疾险,是不是像我们正常理解的那样,无论发生了几次重大疾病,都可以得到理赔呢?答案呢,并不是。因为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就要看到底是「分组的重疾险」,还是「不分组的重疾险」。
分组的重疾险,是把某几个病种吸收进了同一个组别,该组别中某个疾病理赔过了,那么这个组别的所以病种都无法再理赔;不分组的重疾险,则是无论先发生哪个疾病,都不影响其它疾病的理赔。
因为恶性肿瘤一直在理赔数据中独占鳌头,所以现在很多分组重疾险把癌症单独拎出来作为一组,这样的分组方式非常良心也很善意。
提到分组重疾险,还要特别留心《规范》中的前6种重疾,是怎么被安排在各个组别中的,如果关联性特别强的病种在一个组别,是不合理的分组方式的。
比如这样的分类方式,诚意不够。我们可以看到A组中,是把最高发的两种重疾「恶性肿瘤」和「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移植术」排在了一起。
继续说不分组多次赔付的重疾险————重疾险中的无敌王者。但是不要认为不分组就万事大吉了,因为有些情况真的可能也只能赔付一次。我们测评了市场上的不分组重疾险,还是有产品的条款中被找到了这样的的”坑” 。
什么意思呢?简单理解就是,同一病因导致的两种重大疾病(或并发症),只能赔一次。
举个例子,小明第一次罹患白血病(恶性肿瘤),但是一年之后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大器官移植术), 两次治疗那么应该是赔付2次,但是由于这两次治疗都是出自同一病因,那么按照上面的条款内容,只能赔付一次。
这就是隐形分组,其实也是无形中降低了获赔的概率。没有隐形分组的多次赔付重疾险,价格最贵,但毋庸置疑,保障也是最全面的。
额外,不分组的重疾险,需注意赔付间隔期的要求,最短要求是1年,最长要求是3年,当然时间越短越好。
06 重疾险还有额外责任?
从2018年开始,市场上逐渐出现保额递增的多次赔付重疾险。什么意思,比如说买了100万重疾险, 第一次获赔了100万,第二次如果再成功理赔,就可以得到110万的理赔,这就是保额逐次递增的意思。
到了2019年,很多产品拿出了更高的诚意,首次就可以加赔额度,比如说保单前15年,确诊重疾就能拿到150万的赔付。这种那些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家庭经济支柱们的提高了保额,诚意满满。
07 癌症二次赔付有没有必要?
居高不下的癌症发生率,让癌症多次赔付变成了不少重疾险的标配。所以癌症的多次赔付肯定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是模仿了港险的设计,这里面必须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一次确诊是癌症, 那么可能几年后还因为癌症再次获赔的话,就要看是属于 「持续、转移、复发、新增」中一种状态了。
在我们看到的不少产品条款中,少了「持续」这个状态,为什么,因为降低了理赔的概率。
我们来想一下,「持续」其实是蛮常态的一种方式,因为很多时候癌症的治疗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可能连续几年的治疗,只是稳定病情但不是清除病灶。那么如果带「持续」的产品,就意味着必须要赔。
另外癌症二次赔付的间隔期,目前有的产品要求是5年,有的产品要求是3年,当然间隔期越短越好。
以上,这种藏在条款深处的“小心机”,是不是不深扒条款真的很难看出来?
08 轻症/中症理赔次数越多越好吗?
因为很多人吐槽,重疾险的理赔条件太严苛了,就算一个人一生得重疾的概率是72.18%,那么万一我没有那么倒霉呢?
有了轻症、中症,理赔的门槛就大大降低了。轻症、中症其实就是重疾的前期,比如说恶性肿瘤的轻症就是原位癌, 冠状动脉搭桥要求开胸但是轻症进行了支架植入就可以获赔。
由于轻症、中症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都是各家保险公司自行定义的,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是否涵盖了高发轻症。
很多产品会缺失一些高发的轻症、中症,比如冠状动脉介入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去年我们曾经遇到业内某家大佬自居的公司出的重疾险,号称轻症可以理赔6次的产品,但是每次只能理赔20%的额度,这纯粹是「噱头」,第一次能赔付高的额度才是王道。
同时,我们测评过的不少产品中,竟然埋着这样的内容: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虽然轻症中包含了「不典型心肌梗塞」、「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微创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但其实只能赔其中一个,这种隐形的分组不深扒条款是注意不到的。
总结: 关注高发轻症是否全面,是否有隐形分组,以及首次赔付比例,不要盯着字面上的赔付次数。
最后,有人可能要吐槽了,我也知道保险有太多门门道道啊,但是保险合同那么厚,我怎么看的懂呢?
想要彻底搞懂保险,费时又费力,不但要一字一句去读懂保险条款,还要挖掘出合同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小魔鬼”,这不是让人抓狂嘛。
因为保险的专业性决定了购买时的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产品,那么今后将面临厚重的“沉没成本”。
这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个专业又靠谱的“工兵”来排雷,科学梳理保险需求,量身打造贴合的保障方案,并从市面上数百款产品中挑出适合你的匹配款。
在买保险这条路上,我们不仅要了解风险规划、购买策略、保险责任、产品形态,还要能有高人指路,避开大坑小坑,买到好保险,不花冤枉钱。
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买到合适的保险 —— 买对赔好,这也是我们经纪人能提供的价值。